初試啼聲 — 新晉中國歷史科老師的自我修養

初試啼聲:新晉老師的角色與責任

 

俄羅斯戲劇表演理論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1863-1938)曾經在其著《演員的自我修養》(An Actor Prepares)指出,談論了當一個出色演員所需的一些「自我修養」,當然包括對於劇本、角色、演員自身舞台體驗與演繹、觀眾的視角體驗等等,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對對演藝事業的高標準中可見,當一位演員敷衍了事容易,但要絲絲入木、克盡己責卻異常困難。對於廿一世紀二十年代的香港教育行業而言,在教育趨勢不停發展、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之下,前線教育工作者的壓力不斷增加的時候,站在大時代前端的中國歷史科老師,要做好這個角色的「自我修養」又談何容易?

在筆者甫於中國歷史科出道之初,上司隨即告戒,在教育行業上馬虎了事、苟且塞責是容易的,但是盡忠職守卻是困難的。教育是一個栽培人的事業,所裁培的是人的基本思辨能力、道德修養、品格情操與性情等精神力量,亦正如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1770-1840,1797-1840在位)所言,這種精神力量,將會促使社會、國家持續向上發展,改變原本物質困乏,增進人民情操。正如「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前551-前479)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老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典範,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責任,理論是需要對未來社會發展負責任,因為二十年之後支撐著社會的人,是我們今天正在教育的學生。

 

奉為圭臬: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的目標

 

根據教育局在二零一九年所頒布的《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中一至中三)》,中國歷史科有其明確的學習目標,如讓學生整全地了解中國歷史的源流史、培養其客觀分析能力、了解鑑古知今的意義、認識國家與香港發展關係、欣賞民族文化及包容其他文化、培養優良品德及學習中史的興趣等等,可見,中史科老師的工作正正是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能力,並因應著教育趨勢而不斷增進自身應付學校工作的能力。筆者自二零二二年投身教育界便成為新晉中國歷史科主任以來,觀察到教師是否成功其實有三大工作標準來量度,分別是教學能力、活動策劃能力、行政能力三者。教學能力是老師天職,活動策劃則是配合教學的活動,行政能力則貫穿了教師所有工作,沒有累積夠行政經驗,只會在這個時代的教育事業上舉步維艱。

 

革故鼎新:教學趨勢與校本課程

 

在教學能力方面,一位新晉中國歷史科老師須時刻貼近教育趨勢,按教育局之《課程指引》、《課程綱要》以及其他政策,並且配合校本情況(即學校政策、學生水平等等)來對教學內容、方法進行調適。除了教學方法以外,必須因應學生學習表現、能力來調整教材內容,為此,需要對各種教育趨勢、政策保持觸覺及敏感感。例如,上文曾提及的二零一九年版初中新課程綱要,增加大量社會史、文化史,以及歷史上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關係等等,其實象徵著課程的廣度,不僅僅在於傳統的治亂興衰,而是希望增加課程廣度,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在掌握相關教育趨勢後,再就校本情況進行調適。以筆者任職的學校而言,敝校約有七成學生皆為非華語學生,如分別來自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埃及、法國、英國、韓國等等,面對文化、種族背景相當多元的情況下,中國歷史科對他們而言作為一種「異國」的他者文化,敝校中國歷史科在初中非華語班的中史科,其延伸單元便會集中於跨文化交流,如漢代(前202-220)張騫(前175-前114)使西域、唐代(618-907)海上貿易、明(1368-1644)末基督宗教來華等等,配合因應學生學習差異而制定的教材、教學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這點於教育局在二零二四前來敝校進行國家安全教育視學評估時,獲得局方高度讚揚敝校中國歷史科的方針,即致力於非華語同學間,以跨文化交流的角度來促進其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欣賞。

又以教育局本年度所頒布《高中中國歷史科優化課程框架》為例,這些直接牽涉及高中學生的教學工作,教師是否能夠掌握、拿捏到課程綱要、公開考評制度的要點,這些對於課程主題的轉變,亦直接關係於高中選修班的教學工作。如許為天博士所言,新框架強化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補充許多正向敘述及民族身份認同,例於各朝代新增許多科技及文化史元素,主題上更強調民族融合、邊疆管治、大一統國家認同,這能夠見於明清(1636-1912)邊疆管治、清末戰爭與改革、中國共產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成就、港澳回歸過程等等,將原有的「零散敘述」走向「系統化建構」。當然,這種調整的背後是因應著國家及香港政府致力推行「國家安全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的趨勢,新晉老師必須掌握並回應這種趨勢及課程調整。

 

知行合一:活動策劃與教學效能

 

於活動策劃上,新晉中國歷史科老師須按照上文所提及的教育趨勢、校本情況,策劃一些能夠相應的教學活動,這能夠從科本、跨科協作等層面出發。在活動策劃之前,新晉老師需要考慮配合校本的學年關注事項,並從人力資源、使用經費、學習主題(校本目標、價值觀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文化推廣等等)、交通及時間安排,又是否能夠提供活動前後的學習材料,來讓學生完整、立體地學習某一個課題。敝校中國歷史科就主張透過田野考察,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記憶,如曾舉辦「元朗錦田鄉、屏山鄉郊遊」,配合中二級課程,透過鄉郊散步讓同學認識鄧氏宗族於宋代(960-1279)來港定居的歷史;曾舉辦「北京歷史文化考察之旅」,配合初中及高中的明清史教學,讓同學認識帝制時代宮廷文化;亦曾與宗教科、公民科合作,舉辦「爾國臨格:香港本地基督宗教文化考察」,讓高中學生學習明末基督宗教來華、香港開埠歷史時,能夠透過實地考察感受傳教士在華傳教、工作時的畫面。

而於上學年開始,本校中國語文科、人文學科(中國歷史科)便以「傳統中醫藥文化」為主題,就著教育局「推廣中華文化體驗活動」計劃而合作,將中醫藥文化加入校本中文課程,於課外活動處新增中醫知識課程,然後舉辦「廣州中醫藥文化考察之旅」,實地考察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廣東省涼茶博物館、廣東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陳李濟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采芝林中藥非遺文化體驗館等地方,讓學生能夠親身視察到中醫藥的產業發展。令學生能夠在課堂內外,促使其反思中醫藥文化所承載的傳統中華價值觀,以及其於現代社會之存在價值。以上便能夠達到增強跨科協作、持續更新校本課程、回應教育趨勢、加強課堂前後內外的學習效能等等效果。

 

庭無留事:行政效率的重要性

 

於行政能力方面,一個高效率的行政制度,對教師工作而言是不能或缺的。在科本角度而言,如果剛入職便是科主任的話,便必須維持一個具條理的整全科本管理制度,確保文件整全,所有工作皆有記錄可尋。以敝校中史科為例,敝校以「進度表」、「校內評核」(測考試卷)、「各項計劃」、「觀課、查簿及課業政策」、「科組會議」、「公開試成績」、「科組校內活動」、「對外交流」、「教師專業發展」、「科組收支」、「資產點算」、「國家安全教育事務」等欄目,來保存歷年檔案,這相信對於大學主修歷史學的中國歷史科同工而言,並非難事。而建立完整檔案制度的原因在於,方便科組進行工作回顧、展望,亦方便了科組同事協作,回應學校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若果教育局前來學校進行「校外評核」、「視學評估」時,亦能夠提供顯證,以闡述科組教學、活動政策是否合乎教育局方要求。而行政能力之好壞,直接牽涉及科組運作、同事溝通協作的效能,因此建立一個整全的行政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席不暇暖:新晉中史科老師的挑戰與初心

 

如果老師的責任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三者;而論及學習歷史的功用,如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所言,此學科是使人變得明智的話,那麼一個負責任的新晉中國歷史科老師便需要擁有以上的「自我修養」。雖然正如文章開首所言,如今中國歷史科站在時代的前端,肩負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又於培養理性思維、情意表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作量無可避免地增加許多,但是在為工作而懷憂喪志之時,不妨溯本尋源,回首當年決定投身教育的初心、熱誠,或許這直是學習歷史、教授歷史、回顧歷史、反思歷史的本質意義。


 

 

 

參考資料:

  1. Elizabeth Kayee Loh & Mark Shiu Kee Shum & Karen Ching Ching Cheung, “When Language Meet History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Chinese History with Genre Pedagogy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in Global Journal of Human-Social Science, Vol. 24, Issue 8 (September 2024), pp. 13-27.
  2. Flora L. F. Kan,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Liang Jia Qian, “Two Streams of History Subjects Teaching in Hong Kong’s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90s”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ster of Arts thesis, 2023).
  4. 李帆、韓子奇、區志堅編:《知識與認同:現代學者論教育及教科書》(香港:中華書局,2017年)。
  5.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中國歷史科課程指引(中一及中三)(2019)》(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2019年)。
  6.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2015年)。
  7.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調適中國歷史科大綱(2019)(非華語學生適用)》(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2019年)。
  8. 梁延敬:〈如何行萬里路結合讀萬卷書——中國歷史科課堂內外的設計與實踐〉,2025年9月16日,載於《教師網》,網址連結

    擷取日期:2025年11月12日。

  9. 許為天:〈高中中史課程的更新與建議〉,2025年10月30日,載於《信報網站》,網址連結。 擷取日期:2025年11月12日。
  10. 羅香林:《歷史之認識》(重慶:獨立出版社,1944年)。